close

這次我去北京出差3天,每次都弄到下午才可以吃午餐。這次我去一家大家都推薦的餐廳「都一處」,我去的是前門店。

bj1

 

門外大排長龍,有很多人問門口的那位小姐「我可以進去看看嗎?」「我可以進去上過廁所嗎?」等等。但大家都知道,他們一進去就不出來了。我問小姐「裡面有多少桌?」她說「只有15桌。」我又問「方庄店是分店嗎?比較大嗎?」她說「是呀!那邊比較大還有比較便宜。」我學弟們說「早知去方庄那邊。」我說「都來了,就排吧!你們學姐我餓了。」他們大叫說「我們也餓了,又餓又冷,快死了。」我說「那你們快去死吧!」

BJ8 

都一處,創業于乾隆三年(西元1738年),起初叫“王記酒鋪”,由山西人王瑞福創辦。 

    說起“都一處”牌匾的來歷,還有一段傳奇故事。據說在乾隆十七年(西元1752年),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訪,回京進永定門來到前門一帶,這一天正是農曆大年三十,天色已很晚,老百姓都帶著齊備的年貨,從四面八方趕回家吃團圓飯。眾多店舖也早已關門上板,掌櫃的把全店人召集到一起“說官話”(舊社會商家年終結算帳目,分配獎勵,決定人員去留),分紅領賞。只有王瑞福開的這家酒鋪仍在開門營業,乾隆一行3人便走進了酒鋪。王瑞福一看這3位客人,衣帽整潔,儀錶不俗,又從衣著表情上猜出他們是一主二仆的身份。王瑞福憑著十幾年經營酒鋪的經驗,連忙把3位客人讓到樓上,把店中的洋酒“佛手露”和酒鋪自製的幾樣拿手涼菜“糟肉”、“涼肉”、“馬蓮肉”一齊端上桌來,親自為3人斟酒,並站在一旁伺候。 

    飲罷酒,嘗過菜,其中一位客人問店家:“你這小店叫什麼名字?”王瑞福趕忙回答:“小店沒有名字。”這位客人聽見樓外鞭炮齊鳴,想到家家戶戶已在歡度新春,生出幾分感慨,他非常感激地說:“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,京都只有你們這一處了,就叫‘都一處’吧”。王瑞福當時一聽也就過去了,並沒太在意。可沒過幾天,幾個太監送來了一塊“都一處”的虎頭匾,並對王瑞福說,這塊匾是當朝乾隆皇帝御筆賞賜的,三十晚上來吃飯的3位客人中,主人打扮的就是當今皇上。王瑞福聽罷連忙朝天叩拜,立即將匾挂在進門最顯眼的地方。從此,“王記酒鋪”便改名叫“都一處”了。 

    王瑞福還將乾隆坐過的椅子,用黃綢子圍起來,當“寶座”一樣供起來。並將乾隆走過的從大門到樓上的一段路保護起來,終年不打掃。日積月累,來往客人帶進的泥土越來越多,最後成了一道土埂,被稱為“土龍”,這條“土龍”在清代被列為京城的“古跡之一”。清朝《都門紀略·古跡》記載“土龍在櫃前高一尺,長三丈,背如劍脊”。清嘉慶二十四年(西元1819年)蘇州文人張子秋,慕名來到“都一處”,酒飯後寫到“都一處土龍接堆櫃檯,傳為財龍”。 

    “都一處”自乾隆賜匾後,生意興隆,許多人爭相來此觀看禦匾,後來很多中外賓客用餐後都要在禦匾前合影留念,這一情景一直延續到現在。 

    今人有藏頭詩讚曰:“都城老鋪燒麥王,一塊黃匾賜輝煌。處地臨街多貴客,鮮香味美共來嘗。”短短二十八個字,把“都一處”的歷史、經營特色、所制燒麥的鮮香味美,都一一道出,最後兩句還告訴大家“都一處”臨街開店,交通方便,號召大家都來品嘗“都一處”的品牌食品——燒麥。

資訊來源︰http://hk.huaxia.com/zt/sh/08-025/08/1113622.html

 

我們進去後就快快點菜,先付錢後上菜的,可能怕你走了。為什麼?因為裡面真的沒有洗手間,所以真的怕你借尿遁。

豬肉燒麥 (熱吃) RMB25

我看了之後在想「為什麼和照片不一樣?照片中弄得好像菊花朵朵開一樣...」不過味道蠻好吃的,有點像小籠包,裡面有湯汁的。

bj2

BJ3

 

干炸丸子(熱吃)  RMB 28

BJ4 

 

乾隆白菜  (涼拌) RMB 12

我學弟說很有老北京的風味。我覺得是像麻醬拌白菜~

BJ5 

 

馬蓮肉 (涼拌) RMB 26

BJ6 

 

鬆仁黑芝麻粥 RMB 12

很清淡又不失黑芝麻的味道,我蠻喜歡的~

BJ7 

 

因為男生多,所以叫到滿桌都是食物... 我覺得他們的吃量真的很驚人...好在這次是他們請客...

 

前門店︰區前門大街38號

方庄店︰丰台区芳城园15号楼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